“你看这无人机飞防多利索,一天能管几百亩地,比我们以前弯腰弓背打药效率高多了!要是我年轻几十岁,肯定也得学一手这新技术。”作为厦中村再生稻AI智慧农场管理员,62岁的袁日雄巡查300余亩早稻田时,望着年轻农机手操控无人机作业的场景,不禁感慨道。

如今的厦中村稻田里,全自动育秧、机械旋耕、无人插秧、无人机飞防、无人驾驶收割、全自动烘干已形成完整链条,再加上供销社提供的仓储、加工、包装、销售全产业链服务,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正被科技彻底改写。
这一切的背后,是厦中村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院士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提供的技术支持,通过党员牵头领办合作社、首创收益分配“三三制”等举措,为粮食生产注入的强劲动力。
厦中村的早稻已顺利进入齐穗期,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曳,长势喜人,丰收的轮廓日渐清晰。据了解,苏邦村、坂尾村同样在推进早稻种植,合计种植面积约150亩,共同构成当地夏日农耕的生动图景。
与此同时,在农事时序的自然流转中,黄田片区的千亩烟后稻插秧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田间农机轰鸣、农户协作,一株株秧苗被细心栽入田中,在湿润的泥土里扎下新根,也为这片土地播下丰饶的希望。
“我们九斗村光烟后稻就种了800多亩,多亏了科学轮作和技术指导,每亩能增产大约50公斤,算下来总收益能增加16万元左右!”九斗村种粮大户曾东英算起丰收账,脸上满是喜悦。烟稻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让农户实现了“一季烟、一季稻,四季收益错峰来”。
从厦中村的科技化种植到黄田片区的烟稻轮作,从500余亩早稻的稳扎稳打到1050余亩晚稻的有序布局,雁石镇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模式创新,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雁石镇正以扎实行动筑牢镇域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保障粮食稳定供应贡献坚实力量。
编辑:范梦欣
责编:谢 雯
监制:陈其富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35120200013 Copyright@http://www.lyxl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3006060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31201
主办: 新罗区委宣传部 · 承办:新罗区融媒体中心 Code © 2004-2018 投稿管理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7-2622626 举报邮箱:xltvxinmeiti@163.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7-2622626
涉养老诈骗举报电话:0597-2622626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7-2622626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597-2622626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新罗新闻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7-262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