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新闻网欢迎您!

首届青超联赛落幕:成果喜人,未来可期

来源:作者: 时间: 2018-03-02 0条点击0条评论

    新华网体育北京11月30日电(张安琪)由中国足球协会和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校足办”)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青超联赛”)历时半年,于十一长假期间顺利落幕。第一年的青超联赛有哪些收获和不足,未来将如何更好带动青少年足球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回顾和梳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届赛事。

    体教融合,首创主客场赛制

    随着首届青超联赛于4月15日在人大附中三高基地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全新的赛事也标志着青少年主客场周末联赛制度在国内第一次全面亮相,这项比赛是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上的一次创新,也是体育与教育的一次深度融合,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史上的大事件。

    按照《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建设“165”行动计划》的要求,本项比赛由中国足协与全国校足办联合主办。这项全新的赛事,不仅有职业俱乐部梯队、地方体育局和足协的队伍参赛,更面向全国学校球队全面开放。

    从参赛队伍来看,参加首届青超联赛的球队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如广州恒大、山东鲁能、长春亚泰;第二类看似是校园球队,如重庆辅仁、广州89中、建业高新一中,但实际上它们分别隶属于北京人和、广州富力、河南建业俱乐部梯队;第三类是近些年长时间坚持校园足球发展的学校球队,如人大三高附中、长沙麓山国际、宁夏灵武二中,第四类是如朗姿珂缔缘这样长期扎根于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社会青训机构组织的队伍。

    从年龄分段来看,首届青超联赛共设立U16、U15和U14三个组别的比赛,共有87支队伍(其中校园足球队伍20支)、1700多名球员参赛。其中2001年龄段U16联赛为30支;2002年龄段U15联赛为16支;2003年龄段U14联赛为41支。

    联赛以“两小时高铁圈”为分区原则,根据报名队伍情况,共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部六个大区。赛事还首次在青少年联赛中引入周末主客场赛制,既保证了球队出行便利,也使比赛数量有了大幅提升——包括全国总决赛在内,全年比赛数量达到600余场。

    最终,长春亚泰、成都棠中外校在历经大区赛、总决赛后,分获U14、U16冠军。山东鲁能则凭借13胜2平的不败战绩,夺得因参赛队伍不足而采取赛会制的U15冠军。

    赛事密集,比赛数量明显提升

    多年来,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比赛场次不足的问题饱受诟病,也被圈内人看成是给中国足球“拖后腿”的主要因素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之前,中国各年龄段青少年球员的年平均比赛场次仅有20场左右。2011年之后,中国足协对青少年竞赛体系进行了整合调整,这才让这样的窘境开始了好转。

    近几年间,参加中国足协“U字头”赛事的青少年队伍一般一年能够有30场左右的比赛数量。然而这还不够——2016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足协青少年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呼唤已久的青少年主客场周末联赛制度正式获得通过,足协提出目标最终达到目前世界通行的60场左右。

    在此大背景下,青超联赛应运而生。目前,青超联赛采取的是大区主客场比赛,每支球队平均能打到15场左右的比赛。加上一些友谊赛、交流赛,单拿U14年龄段的球队来说,所有比赛加起来每年能保证40场以上的比赛。

    但这一数据还远远不够。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日本,一支青少球队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比赛数量一年有近30场,加上他们还参加大量的地区级别比赛,一年下来,50-60场的比赛数量不在话下。

    而在韩国,青少年足球赛事采取主客场制已久,一支队伍平均每年的比赛数量在60场以上。

    虽然还难并驾齐驱,但青超联赛的举办,已大大缩短了我们与日韩青少年比赛数量的差距。

    完善比赛机制,推动青少年足球发展

    青超联赛的开启,真正做到了增加比赛场次,让球员在每周一赛的联赛氛围中得到锻炼、提高竞技水平,改变了过去除阶段性全国青少年联赛外其它时间“只练不赛”的现象,更可以让青少年球员从小就按职业球员的要求和标准去发展、培养,真正与世界足坛发达国家在青训方面接轨。这种积极尝试对于正在向好发展的中国足球来说弥足珍贵。

    但在肯定青超联赛的创立弥补了青少年比赛场次不足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首次举办的这一赛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如部分球队不重视甚至退赛等事件的出现就给联赛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据记者了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青超联赛三个年龄段的参赛队伍都同时还肩负其它赛事任务,如体育系统的队伍都有全国U系列联赛,教育系统的球队也有自己的校园联赛、中学生联赛等。U15赛会制的比赛始终无法凑齐队伍便基于上述原因。

    此外,尽管青超联赛举办之初已制定好了详细的赛程,但因为种种原因却频频为其它比赛让路,导致产生大量补赛,使得部分队伍无法保证球队参赛质量,这也间接降低了强队参与赛事的积极性。U16青超冠军成都棠湖中学外国语学校在全国U16联赛中仅排名第18位,也从侧面印证了强队对青超联赛重视度的不足。

    如何让各支参赛球队重视,不要让好的办赛初衷变成每支球队的负担,是现阶段青超联赛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首次举办的青超联赛,出于参赛球队数量的考量,各个大区所含范围较广,导致同一大区球队之间的距离并非都很近。很多球队就遇到因为距离较远,踢一场大区赛就得在外地待上十几天的情况,这给还在上学或有其它比赛任务的球员带来诸多不便。如何更合理的安排赛程,让赛事更加规范化,也是主办方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青超联赛的首次举办,还是让我们看到中国足球改革真抓实干的进步。正如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说的,这一比赛把全国青少年的所有资源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比赛机制。这个机制的形成对于足球环境的营造,对于足球文化的建设,对于孩子们从小喜爱足球,都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