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新闻网欢迎您!

龙岩适中古碑“驵”字探源

来源:作者: 邹文清时间: 2020-07-30 0条点击0条评论

龙岩适中古有八景,日“白云钟鼓、长塔薰风、上方晴雪、蔡坑春树、龙埔夜月、虎岭松涛、屏山夕照、柳驲晓烟”。其中“柳驲晓烟”的“驲”,音同“日”(ri ),这个生僻古字,也频频出现于龙岩适中一些清代碑刻中。如寺庙白云堂所立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列班乐充兰盆田段碑》、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镌万历甲寅班乐充兰盆田段碑》;又如保丰村所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林氏《燕翼堂祠墓田园碑》。

以《列班乐充兰盆田段碑》为例,此碑记载了明末清初白云堂附近村落士民,为该堂盂兰盆盛会四次乐充田段(输送田亩)的事由、田段位置、数量,以及所承担的田税。四次充田都于农历“甲”年,即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清顺治元年甲申(1644年)、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分别由甲辰班、甲子班、甲申班、甲戌班充田。据《重镌万历甲寅班乐充兰盆田段碑》载,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还有一次充田。之所以出现“甲辰班”这类名称,是因为适中孟兰盆盛会“十年三建”,即逢十干支之甲、乙、 丙年的十月举行, 由当地陈、林、赖、谢四大姓联办。比如甲辰班,大概就是指负责“甲辰”这个年份 孟兰盆活动的村落。此碑在记载士民所充田段应承担田税时,出现了“驵”字八处,即“万历甲辰班,上元,乐充石地墘厝前坎脚田税一石二斗五升驲”,以及“共载税七石二斗五升驲”“载税二石九斗驲”“共载税四石七斗五升驲”“载税一石五斗驲”“载税八斗驲”“载税四石六斗驲”“载税一石五斗驲” 等。

为什么田税数之后要加“驲”字呢?经查,“驲”原指驿马(驿站专用之马),如《吕氏春秋·士节》“乘驵而自追晏子”句之“驲”字即驿马,后引申为驿站、驿传。上述适中清碑出现的“驲”字,原来就与明代设立的适中驿有关,其义即驿站,也就是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关于白云堂,明嘉靖《龙岩县志》之《外志·宫庙》载:“白云堂,上坪中社。”上坪即适中的旧称,明清属龙岩县龙门里。关于适中驿,该志《徭役志·夫首》则载,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上坪公馆为适中驿,将在县公馆干活的夫首39名割到适中驿,后来又增至55名, 另加上马(驿站给官员上马、护马的役仆)1名; 记夫首每名年抽编米10石,上马抽编米100石。这就是说,明嘉靖年间龙岩县民要缴纳给适中驿编米 650石,来作这些夫首、上  马的馆谷之资(报酬)。自然,这些编米很大部分,就近由驿站附近也就是白云堂附近的村民承担。清初,适中驿的夫首、上马人数待查,故应抽编米数量也待查。但是,萧规曹随,附近村落就近向驿站交编米,也必然如常办理。另外,庙产寺田也同样需交纳田税,故村民虽将田段捐给了白云堂,但它们原来所承担的田税仍如影随形,照常需要交纳。

所以,适中这些清碑田税数量后所加之“驲”字,就是一种补充说明,意在强调这些田税属于驿税, 也就是交纳给适中驿的驿税。

编辑:池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