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新闻网欢迎您!

东肖社祈雨记

来源:作者: 陈伯胜时间: 2020-08-19 0条点击0条评论

新罗区东肖镇,旧称东肖社,民国时改称白土镇、位于龙岩城西南部、地势高而水源少、历史上曾是十年九早的地区,尤以处于奇迈山麓的龙泉、邓厝两村为甚。解放前,这里没有可靠的农田水源,一遇旱年, 便颗粒无收, 民生难以为计。于是,原先就有龙泉村的士绅在南灵官后土设坛祈雨,后来盂头、连圣坑、芦洲坝、溪兜、菜园以至曲源、田洋等村也苦于缺水而不能耕作,遂成为旱年时东肖社独特的析雨行动,由东肖组队行至县郊东面的东宝山“绞飞石”龙井祈雨,并受到沿途各乡社乃至全州官衙、民众的接待和赞助。

东肖社祈雨的民俗活动,古来有之,乃是因为旧社会科学知识不能普及,人们只得沿袭迷信做法,初心上善,以儒家仁恕责已之心,行精诚格天之道,向海龙王求雨,祈盼丰年,以表达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向往,绝不是什么陋习恶俗。

1916年(民国五年)四月,龙岩大早,东肖社民众循例举行祈雨行动。由桐冈学堂校长张鸿吉董其事,东肖社各小学教师及年长学生参加(陈铁城时年15岁.亲历其事)。祈雨仿三国时诸葛亮祭风的形式,设七星坛于原铁山庙(现华侨历史博物馆)广场之北。北是水位。祀水神玄天大帝。七星即北斗星,居正北,向北祭拜。祭坛周方三丈,坛上供奉东肖境内所有较大庙宇的神像,有铁山庙阎罗天子、南灵官大上老君、仙宫山五谷仙师和骑龙仙师、古佛庵燃灯古佛、罗星塔天上圣母等。 其中以仙宫山骑龙仙师像置前列,因传说骑龙仙师能驭龙王应时下雨。坛周遍插幢幡,各以七数,七四二十八幡。每七幡,由七名学子守护,每念完七遍经文,便擎长幅绕坛一周。 如此循环不已,直至七日七夜祈雨仪式结束。坛前设香案七米,各置红灯一盏,每案一人,跪念经文七遍,一人领诵,六人和之,声齐而心静。情真而意切,整个过程庄重而肃穆。设坛祈雨,不用道土建醮,不请和尚念经,不点香烛,不烧纸钱, 而是集全社秀才、童生、学童于一起朝夕念经。经文以孝经、易经为主,有时也念大学、中庸诸编,七日不断。祈雨七天后,仍无雨下,“软求”无效,便只得聚众整队到东宝山龙井祭祷,谓之“硬求”。因东宝山山窝深处石洞有一积水潭,久旱不涸,俗称龙井。祈雨者可将骑龙仙师神像置于潭中淹溺后取出,意谓请其打开潜伏在龙井的龙出来行云布雨。 当时, 由张鸿吉并全社士绅学子,集东肖社各村16岁以上老少男丁,不戴斗笠,不许撑伞, 不得穿红,一律身穿素服, 抬着神像,以骑龙仙师导前,自铁山庙祭坛出发,列队步行一路向北。 人们手举木牌,上书祈雨祷文,由张鸿吉领诵,众声应诵,一字一节, 声遏行云。祷文词意凄楚,极尽责已哀怜之情。当众声应诵每至“天公啊....落雨唷" 句时, 众人不顾泥沙碎石、 坑洼沟坎,一式匍匐地上呼号,乃至嚎啕大哭,其状至为惨烈、凄戚,见者无不动容。队伍一出拜昭岭,途经月山、曹溪、苏溪、西坊、入西门,穿城而过,出东门,经平在至东宝山麓。一路诵念祷文,一路跪拜祈雨。沿途各乡社民众不仅自发备办茶水稀饭,殷勤款待,有的也不禁齐膝跪地,同声祈祷,乃至掩面而泣。祈雨队伍绵延长达数里, 如一条蜿蜓不绝的长龙,在烈日当空下,人们呼天抢地,舌敝唇焦,其状也烈,其情也切。城区的众多名绅如魏梦云、杜崧甫等也亲立中山街街头鞠躬致意。 行至州衙门口,队伍由刻着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牌坊西侧进人州衙大院,绕过大堂折而东出。时任县长奉天(东北沈阳)人陈丕显及县府官员肃立堂前,拱手迎送,行礼十分谦恭而谨肃。

祈雨队伍出了东门,走过浮桥,开始向东宝山陡坡行进。 由东肖步行至东宝山麓,几近二十里地,一路边走边跪,边诵边呼,连续十个小时,加之酷日当照,汗泪交织,人人已是唇焦舌躁,疲惫不堪,但是祈雨求福的执着信念仍是如此坚忍不拔,如此之死靡它。队伍艰难越过坡地,见到龙井,董事乡贤一声喝令,全体院地拱手叩拜,井齐声诵读祷文后同声号哭,其情其状,惊天地而泣鬼神!依循古例,人们将抬来的骑龙仙师神像和随带的犁铧、锄头等农具弃置淹溺于龙井中,请骑龙仙师令井中潜龙出来行云布雨,天降甘霖。过后又取出骑龙仙师,祈雨队伍按原班人马队列,并将骑龙仙师诸神像面朝东宝山龙井方向“倒扛”拾行,意为“看落(雨),移步返回东肖社,感天动地的祈雨行动便至此结束。过几天,天公果真下了一场甘霖,万众欢欣。祈雨行动,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如1947年春夏之交农历谷雨期间,龙岩久旱不雨,农田龟裂。某日组队祈雨后,当天下午即乌云密布,当晚倾盆大雨;

有时则或三五天半个月,也有雨水必至。其故何哉? 原来龙岩地处东南海滨,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每年农历一至四月属于雨季。雨季的到来或迟或早,而一般祈雨时间总在农历三月之后,也正是迟到的雨季到来之时,所以祈雨之后必有雨情,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附: 祈雨祷文(仿三字经体)天好生,地爱养,覆载功,浩荡。民蠢愚,罪难,祈赦宥,告上苍恤无知,止亢早,沛甘霖,沃士壤。春得耕,秋有望,衣食足,民乃康。天公也,落雨唷......

(本文根据陈铁城《科学意识与社会风气》一文整理)

编辑:汤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