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三届”这代老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在成长发育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却遇上国民经济最严重的困难时期,粮食和一切生活用品奇缺。为此,党中央发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我当时正读中街小学,学校每周安排一天劳动课,时而开荒种地,时而到翠屏山煤矿挑煤。父母亲也到翠屏山下的“后排头”开垦过一片荒地耕种地瓜。我和哥哥常挑着一担肥料去开荒地,回头从翠屏山挑一担煤炭回家,因此从读小学开始,每周至少有一天走进翠屏山。翠屏山是培养我热爱劳动、步人人生的摇篮。
翠屏山是龙岩一座名山,风景秀丽。它东邻龙岩八景之一“东宝春云”的东宝山,西接塔后的牛栏山,背靠峰峦叠障的凉伞峰,面朝甲于诸邑的龙岩城。
从学校(或家里)出发到翠屏山,约五公里,路过龙律河和小溪河(1964年以前都是木桥,时遇发大水或修桥,要乘渡船过河,每人每次三到五分摆渡费),每隔三、五里都有一座让路人遮风避雨和歇脚休息的凉亭,分别是溪南亭(小溪桥边)、花山亭(现农校南大门旁)、后盂亭(现东岳花园后)、穿洞亭仔(原小山头石灰窑后),亭中常有好心人士桃来开水或凉茶,免费供路人饮用。
翠屏山前是一大片丘陵旱地,叫花山,龙岩农校就建在那里,农校师生在花山种植了大量的桃、李等果树,作为园艺学和养蜂学的教学基地。春天一到,桃李争妍,芬芳馥郁,翠屏山成了花的海洋,花山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山。
花山的后半部分,也是进人翠屏山的门户,叫后排头,历经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和风雨侵蚀形成的几座喀斯特溶岩小山,像一群忠诚卫士,从东到西,紧紧地拱卫着翠屏山。小山高约百米,但形态各异,有栩栩如生的麒麟山,石骨嶙峋的白鼻岩,突兀而起,四面悬崖峭壁,形如皇印的金印山(西面悬崖中,还有两副千年悬棺),以栖霞灰岩为主的小山头。这群奇形怪状的以船山灰岩为主的小山,构成了一幅神奇隽秀、如桂林山水一样美丽的风情画卷。
最神奇是金印山后,翠屏山中黑石尖峰下的龙岩洞,洞前一条从龙井流出的山涧,潺潺地流向山下,跨过山涧,洞内石壁古峭,露出一青一黄双龙纹,仿佛一公一母两条活龙嬉戏于石壁上,栩栩如生。洞如一个大客厅,可容二百余人,洞壁上有一小穴,状如和尚头,传说古时小穴会流盐流米,养活一方百姓,洞外寺庙和尚犯了贪戒,把小穴挖大以期多流盐米,但小穴从此之后再也不流盐米,气得和尚撞壁而死,头颅便留在小穴之中。洞底左右各有一个小洞,人只能爬着进去,听说该洞可通到百米之外的后洞。1980年,我的老师苏玉波副教授(龙岩师专物理课副教授)带领我的一帮师兄弟,从后洞(麒麟山对面)进去探险,后洞入口是一小矗井,而后朝东延伸数十米,洞径时宽时窄,又遇一矗井,井底是一片白石英石岩体,犹如一座水晶宫,底部有一座长方形水晶石岩体(似水晶棺),并有人工掘挖的痕迹,井底又一小洞,爬进去又发现一较宽的大洞,并向东延伸,不时有蝙蝠飞出,因带去导路的绳用尽,手电电池也将用完,只顺手捡了几块方形水晶石样本,放弃探查而返归。为此,龙岩洞到底有多深、多长,至今还是谜。
翠屏山是座奇特的宝山。北面是石灰石有溶洞,南面蕴藏着大量的煤矿,山体中有条暗河。我曾多次到翠屏山后(山南)的坑头挑煤,坑头是条峡谷,分布着四、 五个小煤窑,为了省煤钱(每担两毛钱),要自己进煤洞挑出来。洞内漆黑一片,有上坡或下坡,只到转弯或有危险的地段才有盏煤油灯引路。挖煤的工人赤身裸体,只在下身围着一块遮羞布在劳作。我跟挑煤的人群往洞里走,突闻“哗哗”的流水声,昏暗的煤油灯旁有一简易的栏杆,栏杆下是条暗河,我扔块石头下去,“咚”的一声响起一声水响声,估计底下暗河水比洞外山涧更深,要不是挑煤人多,单枪匹马入洞真的会吓死。这条河流到哪里,永远是个谜。
翠屏山还是龙岩城的天然屏障和东南门户,一条千年古道从山中穿过,爬上近三千台阶的马鞍岭到山顶的风高隔,分两路,一条通往十八乡的谢家邦、白岩前、永福、漳平,一条通中甲而后到漳州。1929年,朱、毛红军三打龙岩城,军阀陈国辉成漏网之鱼,就是从这条古道逃往漳州的。
翠屏山历来是座军事战略要地,站在半山之中的龙岩洞附近,可观察监视龙岩城全境。史料记裁,每次龙岩城发生战乱,在龙岩洞附近都驻有重兵,从龙岩洞内的摩崖石刻《龙岩记》可佐证:“(1448年)适沙、尤反乱,总兵、左参将、都尉范公雄等官,扎营岩下......”为此,龙岩洞下面的山坡路叫军营岭。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178医院迁到军营岭下。军营岭山道两边是片烈士陵园,本地驻军和厦门前线作战负伤的,许多选往龙岩178医院医治。抢救无效牺牲的官兵都长眠于此。其中级别最高的是位福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大校军衔的高级干部(曾任风动厂军事代表厂长),还有一位沿海战斗中的战斗英雄。在城市扩张、大拆大建的今天,这些长眠在此的英灵迁往何处,成为一个谜。
翠屏山还是块风水宝地。山后两条山涧小溪,分别从东西两边,是八字形绕山而流,东边的山涧叫牛坑溪,西边叫坑头溪(或十八层坑溪),形成神奇的双龙戏水之态,而后汇入龙津河。
翠屏山整体形如鳌形,自古就有金龟背玉印的地理传说,流传数百年的一首童谣:“龙岩前,龙岩后,男人葬此出皇帝,女人葬此出皇后......许多老人都听说过。一代又一代的地理先生四处寻找真穴,都无法找到。地处风水宝地范围之内的龙岩农校,从这里走出两位中科院院士谢华安、谢联辉,还走出一位闻名全国的地瓜新品种培育专家--地瓜大王朱天亮。这在全国普通中专学校之中,是非常罕见的。
1964年以后,翠屏山下的后排头筹建龙岩地区水泥厂,时任福建省省长魏金水特别批示:要划出红线,保护好龙岩洞这一风景名胜古迹。“文革”期间,龙岩籍的老一辈革命家纷纷落马受批斗靠边站,龙岩县政府在各个路口、凉亭张贴的《关于保护龙岩洞风景名胜的布告》严禁开山破石、砍伐森林,成了一纸空文。改革开放以后,龙岩水泥企业一哄而上,在东宝山、翠屏山一带建近十家水泥厂,为争夺最优质的石灰石资源,各厂对翠屏山实行狂轰乱炸,龙岩洞顶的黑石峰、金印山、麒麟山......炸得面目全非,或永远消失......
龙岩洞是龙岩的地标,千古名胜,因有龙岩洞才有龙岩县、龙岩市之名,她是龙岩人民的母亲山,是龙岩的灵魂。龙岩洞遭受灭顶之灾,深深刺痛着龙岩人民的心,当初要炸龙岩洞时,一些群众舍身躺在那里,不让炸,但是最后洞口还是被废石填埋。保护龙岩洞与恢复重建龙岩洞,成了近十几年最强烈呼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一次又一次向有关部门呼吁。
2017年,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龙岩洞保护工作,立即关停多家高污染水泥企业,聘请规划设计单位,拨付建设资金,反复研究龙岩洞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山脚麒麟水泥厂旧址,决定恢复和重建龙岩洞公园,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守护传统文化遗产。市、区领导多次前往龙岩洞指导工作,督促施工方加快龙岩洞重建进度,目前龙岩洞公园已投入使用,圆了龙岩人民等待、思念了几十年的龙岩洞之梦。
编辑:汤盈盈
Copyright@http://www.lyxl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3006060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31201
主办: 新罗区委宣传部 · 承办:新罗区融媒体中心 Code © 2004-2018 投稿管理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7-3296869 举报邮箱:xltvxinmeiti@163.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7-2320553
涉养老诈骗举报电话:0597-2622626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7-2622626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新罗新闻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7-232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