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翻修中的“铳楼”(2018年11月,陈敏摄)
独特的位置
苏坂镇云潭瓦洋村的“铳楼”是当年闽西红一团驻云潭村时团部的驻地旧址。该楼是“裕宁堂”的护厝,处于村子中心地段,地势偏高、背靠后头山。旧时它的北侧有一条直通和目、拱桥以及源平的乡道,南侧也有一条能潜入前、后坑的山路,前面不远处则是村子的中心主道。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三叉路口:且第证州,交酒便利,四通八达。从军事角度上来说,既能居高临下,俯览全村,又便更于防卫和疏散,是设立指挥所不可多得的理想位置。
精妙的构筑
“铳楼”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据说当时社会动乱,乡下匪患不断,人们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于是“裕宁堂”第22代祖考友尚公就主持筹划兴建起这个士楼,目的是为族人躲避匪患之用。该楼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是土木结构,墙体十分坚厚,共建有三层。该楼建筑风格独特,布局讲究巧妙。入户门外部呈“凹”字形,左右护房突出很多,放有枪眼,可保护嵌在中间的大门不受外来攻击。大门构造与众不同,其门框用四块长条石做成,内门框上方还安有注水装置,意在保护大门不受火攻威胁。两扇大门板也很厚重,里面用黄杜横木做门栓,显得非常牢固。进入楼内,中间是厅堂兼走廊,东西两边各有两个房间,靠北面墙边设有楼梯,一至三层均如此设置。楼内每个房间和二楼厅堂的窗户都放得很矮小,只供向外观察,不求通风采光,而且多处设有枪眼。
从外部看,“铳楼”鹤立鸡群,视野开阔,立于楼上便于观察瞭望,了解周边情况。星顶出水部分没有出太宽的橡瓦,而是用砖叠砌而成,几乎接近墙体。楼的四周也没有设置突出外部的阳台、楼廊之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火攻和外敌攀爬攻击。整座楼呈碉堡式构造,突显易守雅攻,具有防火防盗,防匪防攻的功能。 正因如此,这座“铳楼”名称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佳话。 据说有一年某村的土匪头子林某高带队攻进云潭村,村民们都吓得跑上山去躲藏,也有一部分人躲进附近的“防匪楼”里避难。匪徒们找不到人,就放火烧了村中的几座房子,然后气势汹汹地扑向“裕宁堂”而来。这时躲在“铳楼”里的几个大胆村民,在族长的指挥下,用土铳伸出楼里的枪眼,朝匪徒们放了几铳响炮,匪徒们不知所措,吓得四散溃逃,从而保住了“裕宁堂”免遭火患。从此,这个士楼就被人们称为“铳楼”了。
红军的团部
据《龙岩人民革命史》一书记载:1930 年春,新改编的闽西红军第一团在团长邓毅刚、政委郭滴人、参谋长魏成东的率领下,向岩东、永福一带频繁出击,意在消灭团匪,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一月攻打雁石,二月又挺进雁石、白沙、捷步。三月应永福群众要求,直趋永福赤水山,击溃安溪土匪肖克已,又挺进和溪消灭反动大刀会。部队在永福郎车休整后,又出发前往苏内区、福苏区一带。3月中旬,部队来到云潭,收缴当地反动民团枪支十多支,并驻扎在云潭发动民众,分田分地,成立赤卫队、农协会、儿童团和妇联会等。
据老红军交通员陈文河证实,当时红一团的团部就设在“铳楼”,因为这儿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构筑与红军指挥员的要求相符,且这里与“苏内区苏维埃政府”办公地点“昆山祠”相距不足200米,便于工作联系。沿该楼一层楼梯上到第二层,靠东南的一间房门边尚存有一个“粮”字,估计这房间应是当时的后勤给养机构。对面西南一间门边则写着“宣传科”三个草字。上到第三层,靠西北一个房间门边有明显的“团长”和“政治委员”标识,应该是邓毅刚和郭滴人的办公室或卧室。而西南房门边写有“秘书处”三个字,靠东南房门边留有“禾曹记”字,靠西北间门边则明显写着“参谋处”三个字。由以上残留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确是当年红一团团部指挥所驻地。据老一辈人说,当时“铳楼”周边民房住满了红军,村民陈添海还用南瓜叶为一个红军伤员疗过伤。伙房就设在“铳楼”下边的辅厝里。早上红军还在晒谷坪上操练,晚上常在“裕宁堂”里开会,该楼四周有红军战士站岗放哨。
峥嵘的岁月
“铳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它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人间风雨,更目睹了当年“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和“风展红旗如画”的壮阔场面。可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该楼的楼主们大都被划定为“阶级异已”成分,楼内的房间被瓜分给好几户其他的村民掌管,“裕宁党”后裔只剩陈开初一户(现陈庆庭)长期居住至90年代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该楼已有好几年没人居住和管理了,如今已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外墙遭受长时间的风剥雨蚀,粉刷层已基本脱落,裸露出斑驳粗糙的墙体,而且还出现了多处雨水冲刷的沟痕和裂缝。屋顶椽瓦破烂,多处漏雨。楼内楼板、门窗乃至梁柱也都严重腐蚀,人走在上面,有摇摇欲坠之感。只有当年留下的那几处红军团部各个机构的文字标识还依稀可见。
不朽的丰碑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人世的变幻,“铳楼” 似乎失去了当年的风韵,其历史功绩却不可磨灭。想当年,“铳楼”窗口透出的灯光,是云潭革命民众的指路航灯,它照亮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前进的道路。从这楼里发出的号令,曾指挥着红军战士取得了攻打漳平、保卫郎车的一次次胜利。 在此后的三、四十年代,以陈庆云烈士为代表的革命者,在云潭、内山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期间,曾多次在“铳楼”里集会,制定出战斗部署,谋划各项克敌制胜的作战方略,指引着这一带的革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而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我们要牢记历史,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往直前的精神,要挖掘出革命历史文物所赋子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我们坚信,“统楼”将激励着云潭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实现致富奔小康的中国梦。统楼将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铳楼是一座不朽的丰牌,其革命精神将永存、世代相传。
本文摘自《龙岩文史资料》第四十七辑
Copyright@http://www.lyxl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3006060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31201
主办: 新罗区委宣传部 · 承办:新罗区融媒体中心 Code © 2004-2018 投稿管理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7-3296869 举报邮箱:xltvxinmeiti@163.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7-2320553
涉养老诈骗举报电话:0597-2622626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7-2622626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新罗新闻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7-232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