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新闻网欢迎您!

【一个中心 三个支撑】雁石镇:五年实干!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拉满村民幸福感

来源:雁石镇作者: 新罗雁石时间: 2025-09-30 0条点击0条评论

从蓝图到实景,从产业萌芽到活力迸发,雁石镇锚定乡村振兴“20字方针”,以“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为抓手,循着“千万工程”经验的脚步,在强基建、兴产业、优环境的路上踏实迈进。五年时光里,这里不仅换了新颜,更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基建焕新:把“诗和远方”搬进日常生活

“以前带孙女来这儿散步,眼睛得一刻不眨盯着,就怕靠近水边不安全。”雁江村村民王阿姨笑着指了指新建成的栈道,“你看现在,护栏结实又好看,地砖踩上去稳稳的,傍晚散步、晨跑的人多得很!”

走进雁石镇,处处能感受到“宜居”的温度。曾经的规划蓝图、“一江两岸”等美好构想,如今已变成雁石溪南北两岸、大吉村、坪洋村等蜿蜒的栈道,茶余饭后,三五成群,沿着栈道散步,成为村民最惬意的日常。

不仅如此,各村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等公共闲置资源打造“口袋公园”,花草点缀、座椅相伴,无论是老人休闲唠嗑,还是孩子玩耍,都有了好去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乡村风貌越来越美,为乡村生活注入了缤纷活力,村民的幸福感也随之“升级”。

产业造血:多路子让村民钱包鼓、村集体家底厚

“‘共富车间’建在家门口,给参加务工的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既能在农闲时步行来厂干活,又能照顾家庭,可谓是一举两得。”礼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冠成的话,道出了村民“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的期待。

走进岩星村、雁江村的服装车间里,机器声此起彼伏。这是雁石镇牵线,让新兴新纺织(龙岩)科技有限公司和9个村“牵手”建起的“共富车间”。如今,“共富车间”已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超4万元,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厦中村的稻田里藏着“致富密码”。村里运用“三三制”模式,流转约560亩地建起供销农场,种上优质的“福香占”再生稻,还自建加工厂,实现“从稻田到餐桌”一条龙。2024年,仅此项收入可达24万元,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村集体壮大与合作社发展,实现了多方共赢。目前,该村已引入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农业技术,并积极对接智慧农业项目。

益坑村把农耕文化变成了“香饽饽”。依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乐学益坑”研学品牌,开农耕课、建家风馆,还把研学和周末游、亲子游相结合,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从2021年至今,已开展活动200余期、举办夏令营16期,累计接待超5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超60万。曾经的小山村,现在成了热门打卡地。

黄田片区的土壤含硒量高,九斗村党支部牵头联合周边村,建成1500亩烟后稻示范基地。种植富硒大米,每公斤售价提高2元;推行稻烟轮作、全程机械化种植,亩产从4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产值增加19.6万元。这片土地,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环境提质:让乡村既干净又舒心

住得舒适,日子才更有滋味。雁石镇从“细”处着手,把人居环境整治做到村民心坎里。

垃圾治理有妙招。“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全覆盖,核心区域每日清运,其余2-3日清运一次。全镇165个垃圾收集点、2座转运站,让干净整洁成为乡村日常,勾勒出宜居的乡村图景。

污水处理不落后。楼墩、后路等10个村率先完成污水处理站建设,集镇雨污分流和南区管网改造工程也顺利完工。今年,雁石镇将进一步升级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不再“乱串门”,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提供坚实保障。

“两治一拆”更给力。益坑、云山等10个村率先行动,724栋裸房穿上“新衣裳”,403栋空心房、50处违建被拆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颜值和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从基础设施的蝶变,到特色产业的勃发,再到人居环境的焕新,雁石镇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如今的雁石镇,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既有产业活力又有生活温度。下一步,雁石镇将持续聚焦群众期盼,围绕“宜居、宜业、和美”建设乡村,不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让红火日子长久延续,实现幸福指数持续上扬。

编辑:罗笑敏

责编:俞晓芬

监制:陈其富